首页 » 评书 » 周南2
0顶一下
- 报错
 - 收听列表
 
- mp3
 
无需安装任何插件,即可快速收听
倒序↑顺序↓
- 120 三因制宜
 - 119 调整阴阳
 - 118 扶正与驱邪
 - 117 治标与治本
 - 116 正治与反治2
 - 115 正治与反治1
 - 114 防止病邪侵害
 - 113 养生2
 - 112 养生1
 - 111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
 - 110 津液不足与输布和排泄障碍
 - 109 气血关系失调
 - 108 血的失常
 - 107 气陷、气闭、气脱
 - 106 气虚、气滞与气逆
 - 105 阴阳互损、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
 - 104 阴阳偏盛与阴阳偏衰
 - 103 邪正胜衰与疾病转归
 - 102 虚实真假
 - 101 虚实错杂和虚实转化
 - 100 邪正胜衰的基本概念和虚实的基本概念
 - 099 发病类型
 - 098 影响发病的因素
 - 097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,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
 - 096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
 - 095 正气的防御作用
 - 094 病机和病机学的概念,发病的基本原理,正气的概念
 - 093 其它病因
 - 092 结石
 - 091 瘀血的治病特点
 - 090 瘀血的概念和形成
 - 089 痰饮的治病特点
 - 088 痰饮的概念和形成
 - 087 劳逸失度
 - 086 饮食失宜 饮食不定时与饮食不洁和偏嗜
 - 085 饮食失宜 过饥与过饱
 - 084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
 - 083_七情内伤的概念和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
 - 082 戾气
 - 081 火邪
 - 080 暑邪和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
 - 079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
 - 078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
 - 077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
 - 076 病因学概述、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
 - 075 气与精、精与血、血与津液的关系
 - 074 气与津液的关系
 - 073 气与血的关系
 - 072 津液的功能
 - 071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
 - 070 津液的概念和生成
 - 069 血的运行和功能
 - 068 血的概念与生成
 - 067 气化功能和中介功能
 - 066 气的防御与固摄功能
 - 065 气的温煦与凉润功能
 - 064 气的推动与调控功能
 - 063 气的运动
 - 062 气的分类之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
 - 061 气的分类之营气和卫气
 - 060 气的分类之元气和宗气
 - 059 气的概念与生成
 - 058 精的功能2
 - 057 精的功能1
 - 056 精的概念与精的生成
 - 055 把握脏腑本身各项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
 - 054 肝与胆、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
 - 053 脾与胃的关系
 - 052 心与小肠、肺与大肠的关系
 - 051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
 - 050 肝与肾、脾与肾的相互关系
 - 049 肺与肾、肝与脾的相互关系
 - 048 肺与脾和肺与肝的关系
 - 047 肺与脾和肺与肝的关系_
 - 046 心与肺、心与脾之间的关系_
 - 045 胞宫与命门_
 - 044 膀胱和三焦的生理功能_
 - 043 小肠和大肠的生理功能
 - 042 胃的生理功能_
 - 041 六腑的生理特性和胆的生理功能_
 - 040 肾的生理联系
 - 039 肾主水和肾主纳气
 - 038 肾主藏精
 - 037 肝的生理联系
 - 036 肝主藏血
 - 035 肝主疏泄2
 - 034 肝主疏泄1
 - 033 脾的生理联系
 - 032 脾的生理功能
 - 031 肺的生理联系
 - 030 肺主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_
 - 029 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
 - 028 肺主气的生理功能
 - 027 心的生理联系
 - 026 心的生理功能
 - 025 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及五脏和六腑各自的功能特点
 - 024 脏象学说的概念和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
 - 023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对比
 - 022 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
 - 021 运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
 - 020 运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相互联系
 - 019 五行的母子相及
 - 018 五行的相乘相侮
 - 017 五行的制化关系
 - 016 五行相生相克
 - 015 五行和五行学说的概念特性和属性归类
 - 014 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
 - 013 运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
 - 012 运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
 - 011 阴阳的转化
 - 010 阴阳的消涨平衡
 - 009 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
 - 008 阴阳的概念之二
 - 007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阴阳的概念之一
 - 006 辨证论治之二_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及病治异同_陕西中医推拿交
 - 005 辨证论治之一_病、证、症的基本概念
 - 004 整体观念之四_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
 - 003 整体观念之三_诊断和治疗的整体性
 - 002 整体观念之二_病理上的整体性
 - 00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整体观念之一_生理上的整体性
 - 按摩手册50B
 - 按摩手册50a
 - 按摩手册49B
 - 按摩手册49A
 - 按摩手册48B
 - 按摩手册48A
 - 按摩手册47B
 - 按摩手册47a
 - 按摩手册46B
 - 按摩手册46A
 - 按摩手册45B
 - 按摩手册45A
 - 按摩手册44B
 - 按摩手册44A
 - 按摩手册43B
 - 按摩手册43A
 - 按摩手册42b
 - 按摩手册42a
 - 按摩手册41b
 - 按摩手册41a
 - 按摩手册40b
 - 按摩手册40a
 - 按摩手册39B
 - 按摩手册39A
 - 按摩手册38B
 - 按摩手册38a
 - 按摩手册37B
 - 按摩手册37A
 - 按摩手册36b
 - 按摩手册36A
 - 按摩手册35B
 - 按摩手册35a
 - 按摩手册34b
 - 按摩手册34a
 - 按摩手册33b
 - 按摩手册33a
 - 按摩手册32b
 - 按摩手册32a
 - 按摩手册31B
 - 按摩手册31a
 - 按摩手册30b
 - 按摩手册30a
 - 按摩手册29b
 - 按摩手册29a
 - 按摩手册28b
 - 按摩手册28a
 - 按摩手册27B
 - 按摩手册27a
 - 按摩手册26B
 - 按摩手册26A
 - 按摩手册25B
 - 按摩手册25A
 - 按摩手册24B
 - 按摩手册24A
 - 按摩手册23B
 - 按摩手册23A
 - 按摩手册22B
 - 按摩手册22A
 - 按摩手册21B
 - 按摩手册21A
 - 按摩手册20B
 - 按摩手册20A
 - 按摩手册19B
 - 按摩手册19A
 - 按摩手册18B
 - 按摩手册18A
 - 按摩手册17B
 - 按摩手册17A
 - 按摩手册16B
 - 按摩手册16A
 - 按摩手册15B
 - 按摩手册15A
 - 按摩手册14B
 - 按摩手册14A
 - 按摩手册13B
 - 按摩手册13A
 - 按摩手册12B
 - 按摩手册12A
 - 按摩手册11B
 - 按摩手册11A
 - 按摩手册10B
 - 按摩手册10A
 - 按摩手册09B
 - 按摩手册09A
 - 按摩手册08B
 - 按摩手册08A
 - 按摩手册07B
 - 按摩手册07A
 - 按摩手册06B
 - 按摩手册06A
 - 按摩手册05B
 - 按摩手册05A
 - 按摩手册04B
 - 按摩手册04A
 - 按摩手册02B
 - 按摩手册03B
 - 按摩手册03A
 - 按摩手册02A
 - 按摩手册01B
 - 按摩手册01A
 
